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7:06    次浏览
邓海建(职员)互联网时代,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通过网络解决很多问题,包括看病找医生。对此,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表示: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,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询。(4月13日《京华时报》)微商热得一塌糊涂,“微医”靠谱吗?理论上说,互联网诊疗的好处不胜枚举。不过,职能部门的担心,显然在于三个层面:一是网络诊疗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,毕竟人命关天。尤其在医患关系并不太舒缓的当下,稍有不慎,无异于火上浇油。二是顶层设计还没有做好准备,现行法律规定与网络诊疗有冲突。譬如《执业医师法》要求,医师在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之前,必须亲自诊察和调查,没有经过医师的亲自诊察不能作出处理决定。望闻问切不充分,诊疗风险就会板上钉钉。此外,互联网诊疗对于看病贵、看病难来说,恐怕未必是一剂良药。举个很简单的例子:热门医院与著名医生,对现实中的患者还应接不暇,哪有时间和精力来网络问诊。不过,国家卫计委的姿态也很辩证,“我们也要不断完善政策,对这些行为加以规范。”所谓一禁了之的说法,只是断章取义的想象。严禁的步子要慎重,放开的步子也不能闲着。今年1月份,国家卫计委和国家发改委已同意在宁夏、云南等五省(区)开展远程医疗政策试点。长远来看,只要在准入条件与审核标准上多想办法,在财政投入与医保接续上多找出路,在技术手段与硬件升级上多花工夫,互联网当然不是医疗的洪水猛兽。不过,说到底,互联网医疗的重心在于“医疗”,互联网只是技术载体,指望有了新技术就能解决一竿子的老问题,甚至希望互联网来颠覆传统医疗关系,注定是多情的空想。眼下来看,解禁互联网诊疗为时尚早,将其作为医疗咨询站台,虽然大材小用,但也是一个审慎而稳妥的必经之路。